公交挤不上、神社变垃圾场…被外国游客压垮的京都市民心声
在京都府观光公害问题备受关注之际,2024年该府外国游客数量首次超过日本游客。在日本政府提出“吸引6000万外国游客”目标的同时,饱受过量旅游困扰的居民不满情绪已达到顶点。
“已经无法正常出门” 公交无法乘坐 垃圾遍地
曾经被誉为“千年古都”的京都,如今正作为“必去打卡地”被全球游客占据。尤其严重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失调。
展开剩余78%市民们最先异口同声诉苦的是“无法使用公交和电车”。
从京都站开往清水寺、祇园方向的206路公交,以及开往四条河原町的205路公交,都被外国游客的长队和大行李箱占据,当地居民几乎无法用于通勤通学。
公交电车汽车全都瘫痪
京都市作为对策,从去年开始引入了观光特快公交,但由于仅在周末运行,无法缓解平日拥堵,交通堵塞和压力持续恶化。
一位50多岁的女性表示:“首先根本上不了车。就算上去了也无法动弹,每次都要大喊'我要下车!'实在太累”,据说她已经减少了外出。
还有40多岁男性表示:“去扫墓时因为上不了车,已经错过好几班了”。
电车方面检票口的混乱和延误已成常态,“赶不上重要约会”的上班族抱怨不绝于耳。
更有甚者,“我预订的特快列车座位被一群游客中的一人擅自占用,而且对方连正规车票都没有”(50多岁男性)这样的情况...
此外,由于外国游客租借的自行车占满整个车道行驶,“无法超车压力很大”、“无法预估驾车所需时间”,所有通勤者和学生的出行都受到阻碍。
历史建筑和城市面貌因民宿和垃圾逐渐损毁
而作为京都观光亮点的神社寺庙周边环境也在持续恶化。
在主要的洛中、洛北地区,百年以上的町屋接连被改造成民宿,管理不善与住客增加的恶性循环持续。
40多岁的男性居民不安地表示:“隔壁的民宿发生过小火灾。好像是在屋檐下放烟花...因为是木结构,一旦着火整个区域都会烧毁”。
另一方面,在祇园、东山等寺庙集中区域的神社寺庙内,丢弃塑料瓶和空罐的外国游客络绎不绝,清洁工作已达极限。
僧侣们也在叹息“原本的参拜空间沦为了'拍照景点'”。某寺院的僧侣这样叹息道:
“东亚来的游客还算好,可能因为日元贬值,对神道和佛教缺乏了解的欧洲低收入阶层也增多了,氛围一下子变差了。有人在主佛前拿着打开盖子的饮料大声喧哗,坐在前庭,妨碍了当地参拜者。而且既不投香火钱也不买护身符就离开,对寺庙来说只有负担没有收益”。
连日常食品采购都变得困难
被称为“京都厨房”的锦市场等生活型商业区也在发生变化。
拉面店和定食店都排起长队,曾经主妇们日常光顾的蔬菜店转行为面向游客的“高级串烧店”,4000日元一串的“适合发ins的商品”占据店面。
锦市场也有过半店铺转为面向外国游客。超市和折扣店的区域被土特产卖场取代,便利店的收银台总是大排长龙。礼仪恶化也很严重,插队频发,由此引发的争吵也不少。
在银阁寺附近的日料店,“穿着鞋上榻榻米”“没有预约却要求提供素食”“手机视频外放”等问题已成日常。
“下雨天无故取消是常态。现在已经害怕接受预约了”,店主的表情显得十分疲惫。
在日本提出6000万外国游客目标的背后,京都正面临着日常生活崩溃、历史景观荒废、城市空间无序等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“旅游立国”与“文化都市”能否并存是幻想,还是仍有希望?
发布于:浙江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